近日,随着“气荒”暂时缓解,牵动人心的LNG(液化天然气)价格大幅回落。事实上,自2017年入冬以来,受“煤改气”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,天然气价格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持续上涨。仅仅一个月之内,国内LNG价格经历了一轮迅速攀升然后快速回落的过山车行情。1月15日,根据中宇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,LNG的全国出厂均价已回落至5825元/吨,2017年12月的月均价则为7229元/吨。
这样的价格变动实属罕见,但变动的背后则是天然气供需状况的好转。“由于管道气供应增加,一些下游用户,尤其是城市燃气公司的压力减小,不再需要不计成本地大量采购LNG,因此价格出现回落。”中宇资讯天然气分析师刘广彬表示,市场价格下降的背后,离不开国家对供需的有效调控。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行局有关人士认为,全国各地积极增产天然气,并开展区域间资源互济,逐渐使天然气供需矛盾得到缓解,价格趋于稳定。然而,治标还需治本。要彻底解决“气荒”难题,还有很多工作亟待完善。中国石油大学教授、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毅军认为:“防止‘气荒’,要加大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和海外天然气贸易,同时,要积极加快天然气储备体系建设。”
天然气价格归于稳定
自我国北方地区集中供暖后,在2017年年底,国内天然气出现供应紧张情况,LNG价格亦一路攀升。2017年12月22日,国内LNG每吨价格一度突破万元,最高达到10064元/吨。
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显示,2017年前11个月,因工业生产、燃气发电、化工等领域用气需求较快增长,加上“煤改气”需求增量较大,全国天然气消费量达到2097亿立方米,同比增长18.9%,比上年增速快12个百分点。从供给看,国内生产天然气1338亿立方米,同比增长10.5%;进口天然气817亿立方米,同比增长28.9%。
工银国际研究部副总裁、石油天然气行业分析师余晓毓认为,LNG价格此前的飞涨,一方面,是由于经济回稳带动工业用气需求增加;另一方面,冬季供暖增加了需求,同时“煤改气”又使新增需求集中释放。而且,天然气供应受到了储气调峰设施不足、管网互联互通不足等因素制约。
不过,在各方努力下,“气荒”开始缓解。近期,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:2017年12月下旬,LNG价格为7248.9元/吨,与12月中旬相比下跌2.2%。
在刘广彬看来,天然气紧张局面缓解原因是多方面的。首先,从2017年12月起,国内增产、调配国外资源、放开储气库气量、压减发电用气、“南气北调”、限工业保民生等举措开始实施。2017年,中海油粤东200万吨/年以及广汇启东一期60万吨/年LNG接收项目投产后,LNG进入我国增加了汕头海关。在“煤改气”的带动下,LNG需求增加,从青岛、宁波、南京、石家庄等地进入我国的LNG资源增多。
随着中海油粤东和广汇启东的投入运营,华东和华南进口LNG市场份额将再度提升。供暖开始后,由于北方供暖需求旺盛,华南资源首次“北上”,“南气北上”成为2017年天然气市场的特殊景象。据介绍,2017年12月份,国内LNG到船总计约58艘次,约416万吨,多数港口到货量均比上月有所增加。其中,青岛接卸8船、曹妃甸接卸6船、宁波接卸7船。进口LNG资源补充了国内市场,且“南气北调”逐步见到成效,江苏、广东、福建等地资源流入北方市场。
其次,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努力缓解天然气供需紧张的局面。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协调下,有关方面千方百计增加资源供应,加强运行调度,稳定市场预期。
与此同时,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部署了LNG主产区(港区)、主销区等地价格主管部门召开价格法规政策提醒告诫会,提醒告诫LNG生产经营企业和相关社会组织加强价格自律,规范价格行为,维护行业价格秩序。价格主管部门也开展了LNG市场价格专项监督检查,重点检查捏造、散布涨价信息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,坚决查处恶意囤积、哄抬价格,以及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、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违法行为。
“从现在开始到供暖期结束这段时间的LNG价格变动,将以稳定为主,变数是极端天气,但变动预计都将在理性范围内。”刘广彬说。
破解供需失衡乃根本之策
业内人士指出,我国天然气产业链发展不协调,下游市场超前开发或过度开发,从根本上造成了“气荒”。也有专家指出,当前我国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严重滞后,难以在调峰中发挥作用。正是由于天然气供需两侧都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,加之部分LNG生产企业和中间商借机抬价,导致市场价格出现快速上涨。
近期,LNG价格从高位逐渐回落。不过,从更长远看,要构建科学有序的天然气市场供需体系,避免用气高峰屡遭“气荒”困扰,依然任重道远。
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景春梅认为,要解决“气荒”问题,一是要加强对城市燃气公司的管理工作,要求燃气公司在冬季用气高峰来临前提前申报用气高峰量。二是要协调LNG进口船期,配合用气高峰,加速建设储气设施,提高储气调峰能力。三是要加强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作用,鼓励用气企业参与竞标,提前锁定用气量。四是要发挥价格的调节作用,加快居民用气价格并轨。此外,要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,稳定市场价格预期。
“只有形成由市场决定的价格机制,才能完善天然气普及利用。”在景春梅眼中,把竞争性环节交给市场,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天然气开采、进口,加快管道、LNG接收站、储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平开放,通过增加竞争来降低成本,只有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,才能还原能源商品属性。
进口“多元化”和加强储气库建设
受冬季供暖需求上升的影响,我国进口天然气和LNG也创下前所未有的规模。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,2017年12月中国进口天然气创下最高记录,达789万吨,环比增长20.5%;而2017年全年中国进口天然气也创下历史新高,达6857万吨,同比增长26.9%。根据标普全球普氏能源资讯贸易流动软件cFlow汇编的已完成的航运数据,中国在2017年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二大LNG进口国。数据显示,中国在2017年共进口LNG3789万吨,同比增加48.4%,而韩国在2017年共进口LNG3651万吨,同比增加10.81%。
最近3年,我国天然气消费总量平均在1900亿立方米左右,平均每年进口650亿立方米左右,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接近40%,且未来预计还将继续攀升。如何确保进口天然气的稳定供应,需要引起各方重视。
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估测,我国进口天然气的高峰将出现在2025~2030年之间,高峰量预计将达到每年2000亿立方米左右。按照目前国家能源局的规划,彼时我国天然气消费总量在每年4000亿立方米左右,对外依存度将达50%左右。
依据目前已经签订的天然气长期贸易协议和现货短期合同,全球各相关天然气供应国能够满足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因为,LNG全球市场长期处于“供过于求”的买方市场状态。
去年底,中亚地区天然气曾出现减供,随着我国政府及中石油派出特使协调后,土库曼斯坦对华天然气日出口量增加了1/3左右,恢复到正常供气水平。此次土库曼斯坦的减供已经给我国敲响了警钟,需要采取天然气进口多元化、加快推进天然气储气库建设等各种手段保障供给。
近日,中石油推出了100亿立方米复杂地质条件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成套技术,将应用于北京、新疆等地22座地下储气库建设,储气规模达400亿立方米,相当于三峡水库的蓄水量。业内人士评价称,建设地下储气库奠定了我国天然气战略储备格局的基础,推动了我国由采输气调峰向地下储气调峰的转型升级,这也是解决“气荒”的重要武器。